保護地球家園、讓生活更美好是每個人的心愿。消費是碳排放的終端,無論是2030年前碳達峰還是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都離不開消費端億萬民眾的共同努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從普通民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著手,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行為。 與此同時,居民作為消費者,也將面對綠色消費所帶來的各項成本增加和不便利。但這涉及人類健康、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幾代人的改變和付出將帶來世世代代更美好的生活,因此這種付出是高尚且值得的。 居民是工業生產的終端用戶。居民生活碳排放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造成的直接碳排放,另一方面是生活中進行的消費、購買的服務等造成的間接碳排放。依據碳足跡的概念,這一部分碳排放也包含消費品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據此測算,我國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約占總排放量的40%,相對應的發達國家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為60%~80%。這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還有提升的可能性,因此,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需要未雨綢繆。 居民、企業、政府三管齊下的社會綜合治理如何降低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碳中和的重要一環。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有越來越高的趨勢,綠色生活的方式也越來越重要。這方面要依靠:居民自身的低碳消費習慣,企業從供應端的創新與努力,政府的倡導與配套政策。因此,綠色消費需要從居民生活方式、企業運營模式、政府政策引導三個層面來突破。 居民能為碳達峰做些什么?綠色生活方式的推廣、綠色消費習慣的培養、消費行為的改善,以及低碳飲食、杜絕浪費、節能環保……都能夠從消費端推動碳中和的實現。 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居民還會面臨一個新問題——消費成本的增加和消費過程的不便。如何才能讓居民積極參與碳中和過程?如何輕松地解決上述新問題?這就需要企業的參與、政府的引導。消費企業能為碳達峰做些什么?產品創新、提效降耗、環保減排、回收利用、共享經濟、ESG發展……企業的有效作為不僅能夠從供應端推動碳中和的實現,而且能夠實現綠色消費品閉環的規模經濟,降低居民的實際購買成本。
政策制定方面,家電能效體系與回收、節能產品補貼、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包裝綜合治理、光盤行動與有機物再利用等政策制度的完善與實施,也將適當補償居民的新增成本,鼓勵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碳達峰過程。 我們該怎么做?研究表明,歐洲居民平均碳足跡中,出行占30%,家庭生活占22%,餐飲占17%,家具、生活用品占10%,服裝占4%。其中,吃住行是碳排放的大戶。前文已對綠色出行部分進行了詳細分析,下文將重點討論綠色飲食和綠色家居兩個重要方面。 綠色飲食素食產生的碳排放量在同等情況下遠遠小于肉食。主要原因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對食物的利用率較低,以及會排放甲烷類氣體。即使在肉類食品中,不同類型的肉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也不同,比如牛肉和羊肉等紅肉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是相同質量的雞肉、豬肉類食品的約4倍。根據不同的飲食習慣,美國等西方國家中,一份均衡的飲食結構中肉類占飲食碳排放量的56.6%,是飲食碳排放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人攝入水稻類主食較多,肉類占飲食碳排放量的36.5%。 對于成年人來說,相較于正常的雜食食譜,純素食和蛋奶素食的食譜所產生的人均碳足跡分別為雜食食譜的59%和65%bm,并且能滿足人體均衡營養中所要求的各種營養物質bn。根據測算,在一定的膳食結構改善的條件下,僅飲食習慣這一項即可在2030年降低當年碳排放量6621萬噸。
在確保營養均衡、飲食健康的前提下,膳食結構的改善不僅要依靠政府的宣傳和引導,還要通過食品加工創新,將素食做出肉食的味道,淡化膳食結構改變帶來的口味變化。其中,較為成熟的技術是人造肉技術。例如,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人造肉龍頭品牌Beyond Meat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通過植物直接制造出有肉類產品口感和味道的食物,產品囊括漢堡肉餅、牛肉、炸雞、香腸等各類肉食的人造肉品類,渠道覆蓋廣泛。該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的報告顯示,公司市場份額同比增長6.14個百分點。 多吃蔬菜,適量吃畜禽肉,少吃紅肉,吃蛋奶素食或可減少碳排放量,并且有利于身體健康。相對于純素食主義,蛋奶素食更容易做到營養均衡,在全世界范圍內更容易被接受。雖然存在爭議,但有大量研究證據表明蛋奶素食對健康有益。例如,有研究表明,蛋奶素食和純素食具有更低的肥胖風險和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長期食用也能增加人類的預期壽命。同時,該研究還表明,相比于其他肉類,過量攝入紅肉會顯著增加患各類疾病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也將紅肉列入2A類致癌物,即在動物實驗中有充足的致癌證據,但是缺乏會使人類罹患癌癥的證據。 杜絕浪費消費端食物浪費量巨大,宴請聚餐是“重災區”。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我國主要餐飲浪費出現在消費端。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餐,浪費率為11.7%;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的食物浪費量就達到1700萬~1800萬噸。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出,中國每年在餐飲上浪費的糧食高達4000萬~5000萬噸,相當于目前糧食生產量的6.0%~7.5%。其中,朋友聚餐、城鄉婚宴酒席、出生宴等各類“事件性宴聚”浪費,以及商務宴請浪費等餐飲食物浪費尤為嚴重。根據《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朋友聚餐、商務宴請平均每餐每人食物浪費量分別為107克、102克,明顯高于其他形式(家庭聚會每餐每人食物浪費量為95克,無特定目的就餐食物浪費量為67克)。此外,從餐館規模的角度來看,浪費量與餐館規模成正比:大型餐館浪費量較高,平均每餐每人132克,明顯高于平均水平93克;相比之下,小型餐館及快餐店人均浪費量較少,分別為69克和38克。 餐飲食物浪費的背后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所用到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大量的碳排放都被無端消耗與釋放,減少餐飲浪費不僅可以降低農業養殖所產生的碳排放,還可以減少垃圾填埋場食品腐爛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除飲食方面的浪費外,居民在日用品、服裝等消費品類的購買方面也應合理規劃,踐行節約原則,這些都能夠為保護自然資源、實現碳達峰貢獻力量。 綠色家居小習慣減少碳排放。盡管家庭生活部分的碳足跡占居民碳足跡排放比例超過了20%,但家庭生活減排卻沒有“一招鮮”的解決方案。減少家庭生活的碳排放,要依靠科技、能源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通過平日一些小的綠色生活習慣,日積月累地減少碳排放。根據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學者的測算,推行各種不同減少碳排放的綠色生活方式,總計可以減少家庭生活碳排放量超過15% 。這些好的方法和習慣,包括房屋節能改造、家電更新維護、晾干代替烘干、降低熱水溫度等。 此外,積極參與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類,也是綠色家居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 支持環保展望未來,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的消費模式也將更加有利于碳中和的實現。 減少外賣包裝消費是支持環保的重要表現之一。目前,外賣包裝市場規模迅速擴張,白色污染問題亟待解決。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是消費者在減少白色污染方面可以做到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普及與在外就餐占比的提升促進了餐飲外賣市場蓬勃發展。根據艾瑞咨詢調查的數據,2019年中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達6536億元,同比增長39.3%,2015~2019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90%。外賣包裝市場規模隨之迅速擴張,我們測算,2019年餐飲外賣使用的一次性餐盒或超300億個,使用的包裝袋或超150億個。
塑料為外賣包裝的主要材料。美團外賣的調研數據表明,外賣餐盒和包裝袋中塑料材質占比均超過80%,其中聚丙烯和聚乙烯等普通塑料使用最為廣泛。國內目前外賣包裝廢棄處置回收鏈路尚不完善,而普通塑料在填埋或焚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同時受制于技術成熟度、性能和成本,可降解材質外賣包裝的規模化應用尚未成熟,外賣包裝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亟待解決。 此外,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例如購買電子書、節約紙張、少用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紙杯等。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們支持了環保,也保護了共同的未來。
|